:“德不孤,必有邻!德不孤,必有邻!我今信之矣!”
郭小玲道:“就连他们家的孩子,也很懂事。他家的孩子七岁多,上小学二年级,我去他家的时候,他已经放学在家,我看到他在写作业,短短的铅笔上,套了一个细长的竹筒,我很惊讶的问他,这是什么东西。孩子回答说,铅笔短了,不好抓,爸爸帮我做了这个竹筒,套在笔上,就可以继续写字了。我当时很震惊,因为我已经很少看到有小孩这么爱惜铅笔的了,更何况是一个县长家的公子!”
李毅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彭长富同志家的家风,值得人学习啊!我只听说,这个彭长富,当到了县长,却从来没去过歌舞厅,也没去过酒吧和沐足阁等娱乐场所,当时我还在想,这人未免太过迂腐了,官员也是人,不是苦行僧,偶尔的娱乐和放松,也是应该的嘛。现在想来,我是以小人小心,度君子之腹了。他不是不想去,只是舍不得去这种地方花费!”
郭小玲道:“正是。像他这样的好县长,真的不多了。”
李毅道:“站在你们记者的角度上,你对彭长富现象,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郭小玲笑道:“你问到点子上了。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他怎么出的名?怎么就成了楷模?”
李毅道:“对,这也正是我想知道的。那你找到答案了吗?”
郭小玲道:“你先说说你的猜想?”
李毅道:“按照一般的逻辑,这样好的官员,肯定是大得民心向所,口耳相传,清名远播。或者是被上级赏析,视为楷模,推而广之。但我知道,不可能是前者,也很难说是后者。”
郭小玲笑道:“你先说说,你为什么要排除这两个可能?”
李毅道:“官员离百姓的生活,其实是很遥远的,一个县长,能有多少百姓见过他?更不说去了解他的私生活了。他在家里吃山珍海味也好,吃蔬菜酸菜也罢,老百姓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所谓的深得民心,口耳相传,不过是一句笑谈罢了!写在史书上或许有人相信,时下人却很少有人信服的。”
郭小玲道:“老公,你真聪明!了解得真透彻!”
李毅哈哈笑道:“别卖关子了,快说吧,他是怎么出名的?”
郭小玲道:“最开始,是有人想搞他的名堂,到处传言,说他这个人假正经,在外面表现得艰苦朴素,实则背时里受贿贪污,卖官敛财,还包养二奶三奶,等等,总之是有多臭就搞臭,传得沸沸扬扬。”
李毅道:“这种事也不鲜见!最能麻痹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
郭小玲道:“后来就引起相关纪检部门的注意,对他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个彭长富,非但没有别人传言的那些缺点,反倒是优点一大堆,堪为百官楷模。于是,慢慢的这事就越传越远,这个典型,也就这样树立起来了。”
李毅道:“我相信你这个版本的真实性。那他成名之后,是不是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开始官运亨通了?”
郭小玲道:“我最闹不懂的,就是你们官场里的事。按理说,这么好的官员,又成了楷模,上级组织也该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吧?结果呢,恰恰相反!”
李毅道:“这话怎么讲?”
郭小玲道:“彭长富说,以前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很正常的,现在反倒不正常了!同事见了他,都躲着他走,除了工作,也没有几个人和他聊天说话,但没有人到他家里去了。”
李毅道:“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楷模,自然不敢去送礼或是拍马屁,因为明知道那是没有用的,做了也是无用功。”
郭小玲道:“多半就是你说的这个原因吧!他的上级对他也疏远了,爱理不理的,见了他,就跟见了远古世纪的怪物一般!”
李毅苦笑一声:“我明白你开头说的鹤立鸡群的意思了。大家都是普通的鸡,他是一只鹤,不是他不想与鸡为伍,是鸡群根本就不接纳他了。”
郭小玲道:“这不是个怪现象吗?”
李毅道:“但我想,事情也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严重。只是有个别人,见不得他好,羡慕嫉妒恨吧!”
郭小玲道:“不管怎么说,我的采访任务,总算是完成了。我打算写一篇报告文学,为彭长富同志正名。”
李毅道:“我支持你。我们社会,像彭长富这样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这正是社会和官场都缺少的啊!好好宣传他。我相信,好人会有好报的!”(未完待续。。)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