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朝考的日子就到了,朝考的难度和要求都不太高,主要是为了选择优秀的庶吉士,大概排名前三十六的可以被选为庶吉士,获得成为翰林的机会,三鼎甲无论成绩怎样,都已经确定了进入翰林院,所以不必担心,而其余的进士们,尤其是三十六名上下浮动的进士们很紧张,选择庶吉士是要看会试、殿试和朝考三次考试的综合成绩,殿试占六成,会试和朝考各占两成,朝考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却是三十六名左右的四五人的必争之地!
所以大部分人都很轻松的应对朝考,唯有四五人极其认真的作答,生怕自己选不上或者是被后来人超越了,失去成为庶吉士的机会,要知道,庶吉士就算散馆考试不及格被外放,带着庶吉士的名头外放,那也是带缺外放,完全不必等待,而且只要做出政绩,很快就会被调回京城担任京官,虽然进不了内阁,可是部堂级高官并不是奢望。
所以这批被外放的庶吉士一项雷厉风行,不畏权贵不怕强权,只求最快做出政绩,为民立命,得到名望和政绩之后,快速被调回京城任职,所以这群人被外人称为“老虎班”,地方权贵一听到老虎班的人来了,往往都会收敛自己,配合他们,以期他们早些离开,所以这批进士这也是一科进士里面除了翰林之外前途最闪亮的一批人。
朝考很快就结束了,又得到一顿御赐盒饭之后,朝考结束,三月便也接近了尾声,等到三月末的时候,分配结果便出来了,这一天,吏部在衙门外的粉墙上,悬挂起了新科进士的分配名单,加上三鼎甲那一等,成绩共分四等。
最末等的一批,也就是三甲同进士里面最差的一批,被发送地方各省级衙门观政,一旦县令或者同等品级官员有缺,省里便必须立刻分配,不得延误,不必像科贡官或者举人那样,捧了卵子过河,兢兢业业,还得送礼走关系,不然一辈子也得不到一个实权官缺。
就这这铁打铜铸的上来就七品,却是同科进士里最差的,虽然在地方上实惠多多,但要没有通天的本事和天大的机缘,做到知府基本上就到头了,别想再往上升,所以基本上一辈子也别想回到北京了,除非是犯罪了被押回北京受审或者是立了大功有大机缘,当然前者的可能性大大大于后者。
像海瑞那样举人出身,却能到最后做到三品高官的人,整个大明朝也没有几个,海瑞那是个特例,不足为证。
第三等的一批进士,则是二甲靠后三甲靠前的一批人,他们会被派到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一批重要衙门观政,称为观政进士,也就是去端茶倒水做苦力当小弟的,师傅们有了兴致提点几句,也算是顺便学着当差。
等京察这一项京官人人自危的大行动过去之后,各方各派势力重新整合,一批炮灰倒霉蛋被大佬们丢弃之后,官位出了缺口,进士们随即补上,三年一次京察,就看吏部尚书是不是心狠手黑了,反正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批官缺能给进士们准备着。
也有实在等不上缺的,则自降身价,外放地方当一地父母官,因为在京城里混了几年,多少有些人脉,或者家里面有些闲钱,上下打点一番,和吏部的官员打好关系,任官的地方大都比第四等的倒霉蛋们好,升迁也快,还有回到北京任职的机会,留在京城里的也能更快的升迁,将来成为部堂级别的高官的速度不会比翰林差,但是,也就止步于此了,内阁只向一二等的进士敞开大门。
至于第二等的三十六人,被选为庶吉士,获得进翰林院继续深造三年的机会,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钻研各种文史典籍,并学习如何处理政务,三年后会有一个散馆考试,成绩优异者留馆,授翰林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三鼎甲那样的翰林,然后沿着他们走过的道路前进,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的。
但是无一例外,不管他们是否成为真正的翰林,他们最终都会获得更高的成就,甚至有可能不入翰林院也能入内阁,那就要看个人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