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和郑光有过一面之缘的严讷被分配到带着丁未科的三名新人一起从事校注元史的工作,严讷对其余两人不甚了解,不过对郑光的印象却十分深刻,当初郑光在文会上一番关于时间和努力的言论,深深刺激到了严讷,使他想起当初考取进士,并且通过庶吉士馆选成为翰林时的那种激动。
再次见到了郑光,严讷很热情,上前握住了郑光的手,笑道:“早就知道平之一定可以与我等在翰林院会面,果不其然,堂堂状元郎,哈哈哈!”
郑光则笑道:“不负所望!”
胡正蒙不是南直隶人,虽然知道当时在文会上所发生的事情,但是却并不知道当时有四名被邀请而来的翰林也被郑光所打动,对郑光有了很好的印象,往工作之地而去的路上,李春芳低声对胡正蒙解释了原因,胡正蒙则略有些羡慕的看着郑光和严讷亲切的交谈。
现在他才发现,郑光已经拥有了最初的一批人际关系,比他们的起步不知道高了多少。
而且方才郑光所说的,要去东南平倭,到底是不是真的,他还不确定,如果真的是真的,那可真的就是创下了一个历史了,不过现在,其实郑光已经在创造历史了,严讷对郑光的热情超乎寻常,亲自指导他工作,官修元史有非常多的疏漏和错误,这都是洪武时期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当初老朱为了尽快解决蒙元的问题,而下令大明的御用文人们以最快的速度修完元史。
按照那个时代的惯例,修完史书,就等于是彻底将一个朝代埋葬了,老朱初得天下,天下不稳,为了尽快将蒙元带来的影响消除掉,大明的御用文人们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把元史修完了,可想而知,有些朝代的文人们需要用数十年的功夫去修史,而元史仅仅六个月就修完,那里面有多少疏漏和错误也就不用多说了。
为此,在大明朝的翰林们闲的蛋疼的情况下,夏言给他们找了个事情做,就是校注元史,名为校注,实为重修,而且没限制他们多久时间办完,你们看着办,修上一百年也无所谓,别天天在我面前晃悠就行,我没那么多功夫来应付你们。
翰林们虽然不满,但也算是找了个事情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修一页纸,明天修一页纸,后天休息喝茶,偶尔聚在一起下棋,打马吊,喝喝小酒,去青楼里面度个假之类的,比现在的公务员还要轻松,那些大官儿们反而忙得不可开交。
所以,说是做事,倒不如说是大家一起聊天,郑光等三人刚来,在翰林院呆久了闲的蛋疼的老前辈们也有兴趣和小鲜肉们多亲近亲近……哦,郑光是小鲜肉,李春芳和胡正蒙是老腊肉。
本来是十分繁重的工作,放到翰林院,就是写写停停写写停停,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一上午的功夫,大家就混熟了,郑光也有自来熟的性格,李春芳和胡正蒙都不是闷葫芦,三下五除二大家就打成一片,都是翰林,都是极品,互相之间还真有几分相性,到了午饭时节,七八个校注《元史》项目组的老翰林和郑光三人还聚在一起去吃午饭。
而在翰林院的小食堂里,郑光等正牌翰林还看到了三十名被选出来的备选翰林——庶吉士,徐胖和张居正就在其中,见到郑光等三人,张居正还兴奋的挥挥手,徐胖绷着一张脸不看郑光,似乎想要忽视郑光,其余的庶吉士们则上前拜见三名正牌翰林,口称“年兄”。
该说不说,翰林院的伙食还真的不错。
整个皇宫里的食品供应其实都是一个环节,皇帝吃什么好吃的,翰林们吃的也就差不多,从食材上,和皇帝是一样的,大明朝是没有御膳房的,早些时候,御厨们是光禄寺的编制,皇帝的餐饮是光禄寺负责的,后来因为光禄寺的御厨们做饭实在太难吃,难吃到了京城的老百姓们都知道光禄寺的饭菜难吃,还编了顺口溜来嘲笑光禄寺的饭食。
《万历野获编》中记载了当时北京城流行的谚语“京城四大不靠谱”: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其中“光禄寺茶汤”就光荣上榜,可见光禄寺饭菜的难吃程度,在整个京城都出了名。
朱元璋是苦出身,打江山的时候饥一顿饱一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