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千里漆器可见,明代螺钿漆器较前代有了更大的发展。
螺钿漆器是用螺蚌壳片、镶嵌于漆胎,再刻纹、填漆,然后将螺钿花纹磨显而出,使文质齐平的漆器。
在古代,人们把螺钿叫做钿嵌、陷蚌、坎螺或螺填。
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称之为螺填,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有螺钿之名,明代著名漆工黄成在《髹饰录》中称它为陷蚌、坎螺等。
螺,指的是嵌物的质地,钿是装饰的意思。
螺贝在很长时间内一直被作为一种奢侈品。
人类欲富的需求和求美的心理,促成了贝壳装饰、髹漆工艺的发展,造就了漆与贝的天作之合,成就了螺钿艺术,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工艺装饰花纹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从出土文物看,螺贝镶嵌技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很早,在河南商代遗址中,就有为数甚多的蛤蚌器。
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发现的漆绘雕花木器中,也有蚌壳、蚌泡、玉石等镶嵌,并有蚌壳刻成的三角形、半圆形、花瓣形等各式嵌片。
明人《髹饰录》中螺钿条描述螺钿漆器时这样写道:“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
此话的意思是指按花纹画面需要,有意识地采用不同色泽的螺片,裁切成各种不同的点、抹、钩、条形状,镶嵌成“百般文图”,江千里就是此中高手。
《平山堂诗集》中记有明末清初刘应宾寓扬城夜见江千里所制的螺钿杯,作赞诗:“螺钿妆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形态俱美真通太,假寐仍期到醉乡。”
其实对于张天元来说,得到这几件螺钿漆器,真得比得到几件价值连城的金银器,或者油画还要让人值得高兴。
毕竟在收藏价值上,那可是有着云泥之别的。
在收集了这些漆器之后,张天元又陆续从保险库里拿走了一些瓷器、青铜器、玉器。
看看影子屋基本上快要装满了,他这才停手,准备弄点占空间小的东西就可以离开了。
说到占空间比较小的物件,那毫无疑问就是画了。
保险库里的中国画就只有一幅,这说明在国外黑市拍卖上,国画明显不如油画那么吃香。
这幅画是董源的《溪岸图》。
董源,卒于约962年,五代南唐画家。
源,一作元,字叔达,今西江人。
南唐中主李憬朝时任后苑副使,后苑即北苑,世称“董北苑”。
工画龙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
后世将其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董源传世的画作不多,但他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巨大,明人董其昌对他推崇备至。
《溪岸图》是早期中国山水画的稀世名品,展现了十世纪时中国绘画从着重人物转为景仰自然的关键时刻。
这时期的少量传世作品和文献记录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山水画在尺幅、技法和构思上的演进均极其可观,《溪岸图》正是最重要的见证之一。
画中前景绘临水一亭,一位文士坐倚亭槛,静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