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1章 一二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在封建社会,上位者少有管百姓死活的,便是要地,补偿之事便是有,最后也都是落到了各层官府的官差手,分到百姓手里,怕是也大钱都看不到。花生油工坊在梧县办厂时,公开给补偿的事,开始一片赞誉,结果一些不知足的百姓贪得无厌,以为有什么至宝,虽说有人煽动的成分,但若是自身不贪,又怎么会整出事来。此事后来引发了不少言官上书,就占地当不发补偿的事,打了好些日子的嘴仗,用王修晋的话讲是,一帮子文人吃饱了撑的没人事干了,才会把此事当成大事扯皮数日

    此次,王修晋依然要了补偿,不管是佃的地,还是自家的地,地上物是百姓辛苦种的,不论是谁都不能让百姓的辛苦付之东流,也不能让百姓一年没有收成,而饿死。王修晋把补偿的条款写清,按照亩产最高的数补偿,一部分折长成钱,一部分以粮相抵。将补偿之事跟赵四提过后,王修晋又去京郊跑了一趟。赵四对补偿的事,有些嗤之以鼻,当初的事还历历在目,这会儿他有些不想拿钱,他也清楚,当初的事,有人挑唆,可一些人贪财也是事实。

    王修晋要给的赔偿算出来也没有多少,毕竟拿补偿的百姓是佃的地,就给些地上物的钱,至于以后百姓靠什么营生,王修晋倒没有去想,他能做到帮着要补偿已经是过界,再要些别的,到时怕是连补偿了都不见得有,他也不指望百姓会不会感激,或许还会有人在背后骂他,提出补偿的事,求的只是问心无愧罢了。

    钱没几天,便由米掌柜送了过来,并且让李菻善带了些士兵过来,让他跟着王修晋,既然不由管府出面,便要寻人保护王修烜的周全,万不能出了差错。王修晋自然不会拒绝米掌柜的好意,更不会逞能说什么不会有事,真等出了什么意外,可就晚了。

    因为有人士兵守着,发补偿款和粮食的那天,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此事完后,赵四的建筑队伍立刻入驻,开始施工。在工坊建成之前,都没有王修晋什么事。

    忙完工坊的前期工作,王修晋便开始教刘姐小吃的做法,刘姐在厨艺上有没有天赋,没有对比过,他也不清楚,只是比起外面请回来的厨子,王修晋更信得过刘姐。真正的厨子未必会接受外行人指手划脚,他也不想多费口舌。再说他开的私房菜馆,一天就那么几桌,且还不见得每天都开门,养个厨子也没有必要。

    粮铺装修的同时,王修晋给家里的去了一封信,让一位种蟹田的成手仆人进京,王修晋打算让这位仆人跟着赵四去边关,以后京城的饥肠蟹米都从边关那边出。上辈子,都主北方的大米比南方的好,王修晋便准备试试,好不好吃,等稻熟了就知道。赵四听说王修晋的安排后,立刻派人去接,让一位种田好手独自上路,他可不放心。

    王修晋只是笑笑没拒绝,他不担心仆人的忠诚度,唯一担心的便是路途遥远,仆人独自出来会不会遇到什么不测。其实不用在边关做蟹田,单是梧县的产量便足够王家粮铺的运转。这些年梧县下面的除了王村以外的几个村子全都种上了蟹田稻,蟹米湘城一带十分的流行,米香口感好,尤其在听说粮铺东家产的大米全都送进皇宫,不论是有钱的,还是平头百姓,都争着抢着买,以和皇帝吃同样的米为荣。

    这几年大梁的粮仓很是充溢,南方的两季稻一年比一年成功,母产也得到了提升,不但京城的大仓装满,就是各地的小仓也都装得满满的,这么一来,粮食的价格也降下去一些。王修晋和父亲,长兄提过减少种地的百姓赋税的事,家里除了老爷没有种过地,其他人都知种地的不易。王修柏立刻表示赞成,而王老爷则有些迟疑,若上表必会引发朝廷内的争执。王修晋则轻飘飘的扔出一句,争就争呗,反正他们也听不到。

    之后过了很久,减赋税的事才有了定论,减赋的只有种地的百姓,也就是自家有地且也是自家去种的享受免赋,当地官府也不得向这类百姓收赋。此条律下来之后,使得地升值,之前挤破头进城的百姓,拍着大腿后悔,现在想回去买地,已是无地可买,想要种地就只能去开荒,便是荒地,也不再像以前随意的开,需拿钱买。

    掀开减赋的事,虽然此事是他提出来的,但好名声可都是皇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