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六六二章 教育徒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  两个人的话题,自然是离不开藏品,离不开捡漏的。

    上周四,专业“捡漏人”胡先生夫妇带着一件瓶口破损的“粉彩人物六方瓷瓶”来到潘家园古玩城,瓶身上印着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图”,凭着多年从业经验,他断定这是一款宋代哥窑,价值不菲。

    据介绍,该瓶口在“特殊运动年代”破四旧期间被摔出来一个小缺口,后来主家老太太因嫌瓶口破损处锋利割手,用钳子想将其夹掉,结果造成破损面积越来越大。

    “捡漏”除了自身具备一定知识,背后还需有可靠的行家作为技术支撑。

    为证实自己的判断,他找到了常年有着业务往来的国家文物鉴定估价师熊胜华。

    熊胜华的鉴定结果不免让胡先生夫妇有些忐忑。

    这款瓷瓶产于景德镇民窑,根据瓷胎,用料等判定,是一款典型的清末仿哥窑瓷瓶。

    “一方抵三圆,这是六方器型的珍贵所在。这件瓷瓶估价约5000至8000元,如果是完整的可达10万元以上。”

    这个瓷瓶是胡先生刚从鄂州农村入手的,为收来这个瓷瓶,他先后跑了一年多的时间。

    据其透露,该瓶的收购价为8000元,很明显,加上10多次往返游说的车马费,这笔生意明显亏了。

    随同带来的还有一件瓷碗,鉴定结果依旧是“大路货”。

    这次下乡不但未有收获,反而倒贴了不少,“农村可收到东西已经越来越少,目前精品货源已近枯竭”。

    像胡先生夫妇这样专业从事捡漏的群体,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古玩一线商人。

    他们的身影,在农村收藏市场甚至拍卖行处处可见。

    再说老杨夫妇。

    每天早上9时,位于潘家园收藏品市场不远处的一家副食超市,店主老杨还是习惯性地在门口支起一块收购牌“高价收购银圆,瓷器,邮票,老版人民币”,这块收购牌已陪伴老杨走过了9个年头。

    90年代初,老杨夫妇下岗在家,迫于生计他极不情愿地成为了一名古玩商人,“当时觉得做这事很掉面子”。

    当年他与大哥隔三岔五地下乡“收货”,每个月至少有一个星期吃住都在农村。

    老杨回忆,每次外出回家总有不小的收获,有时一个星期的付出,往往能赶上一两年的工资。

    “我儿子的婚房,还有这家超市基本都是那几年赚来的。”

    只要村里哪儿有唱戏、赶集等人多的场合,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在现场支起一块广告牌,就会有人上前询问,拿出东西,几元钱就能收到价值百元的东西,很平常,“以古钱,瓷器,‘特殊运动年代’藏品居多”。

    令老杨最为得意也最为惋惜的一次捡漏,是于1994年在新洲农村收到一大一小的两尊明代的真武大帝镏金像。

    主家告诉他,家中老伴去世时才告诉他家里有传下来的这么两尊神像,“老太太比较迷信,说这样的大神在家里供不起”,前后不足半个小时的交流,老杨便凭经验以500元的价格将其拿下。

    为能卖个好价,老杨将这两件宝贝足足在手里捂上了好几年,还曾携宝前往国内各个大城市找过买家。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