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十五章 朱棣之计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不过,朱棣似乎并没有想到让自己感觉无奈的真正原因,却正是叔父打了自己的亲侄儿才引起。看来选择性遗忘,真是一个难以自省的现象。

    朱棣很快遗忘了相煎之事,面带微笑地看着众将,道:“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你们都说说,应该如应对?”

    因雄县、鄚州已为朱棣所得,故而众将一致主张先行从雄、鄚二地发兵攻打李景隆在河间的先锋,挫南军锐气。而永平距离北平尚远,且敌军数量较少,应当迟后救援。

    朱棣噙笑不语,听众人一一说道,最后才大手一挥,道:“当年汉高祖皇帝宽弘大度、知人善任,确为英雄。既便是这样,他自己也不过调度十万兵马。九江儿何德何能,难道还能如韩信那般多多益善?把五十万大军交到他手里,这便注定了南军的败局。”

    “你们或许不知,但我可是看着他长大的,忠勇韬略均不及其父,不过是夸夸其谈之辈。早些年确实读过几本兵书,但他能比得过赵括?哈哈,怕是纸上谈兵都做不到啊。”

    “不瞒各位,如何对付李景隆,我思之已久。此时永平受袭一事,正好给了我机会。呵呵,吴高、杨文之流,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啊,因为我若在北平,九江儿必不敢前来。”

    朱棣笑吟吟地环视一番,道:“所以,我决定亲率大军救援永平,而且要大张旗鼓、声势浩荡地去救援,以确保把北平留给九江儿。”

    第五安听得极是认真,因为他对于历史上靖难之役的细节记忆,基本上属于空白,此时就当恶补。

    听到朱棣说把北平留给李景隆,他开始明白朱棣的用意,则应当是等到李景隆攻到北平后,朱棣再突然回师,与城内兵马来个里外夹击。

    果然,朱棣继续说道:“九江儿听闻我出了北平,必然会起进攻之心。不过,那时已然是十月,早已天寒地冻,南军又长途奔袭,战斗力必然会下降。北平以逸待劳,定能稳守。待我亲自率师回援后,便是九江儿泪洒北平城外的时候啊。”

    众人恍然,轰堂一笑。

    朱棣微笑道:“你们说说,此计可行否?”

    众人皆道可行。

    第五安记不得历史上朱棣是不是用了这样的计策,但他知道李景隆一定能记得,于是说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固然是个道理,但问题是北平这个孩子我们却丢不起。若是李景隆数十万大军围城,北平并非一定不失,所以我认为此计过于冒险。”

    此言一出,众将反应不一,但绝大多数认为第五安担心过余,极少人认为他是比较谨慎。但众人的想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的想法。

    朱棣面色不改,暗道:“这人真是越看越烦心,患得患失如何成得了大器?也是,我本就没有想着他会成什么大器。”口中笑道:“第五政委所忧有理,但制胜之道在于一个奇字,不用奇谋,焉得奇胜?”

    众将闻之,频频点头。

    朱高煦立于朱棣身侧,自说了军情后便一直不言不语,始终保持着一副似笑非笑的神情。道衍很客观,所以出言支持朱棣。

    第五安见状只得默然。

    朱棣再道:“依我对九江儿的了解,他若进攻北平,则定会兵分两路,绕开雄县、鄚州,分取北平西南、东北两面。一路为攻城,另一路则在通州附近设伏。哈哈,希望他能想到此节吧,也算对得起看过的那几本兵书。”

    众将轰然而笑。

    朱棣示意众将安静,道:“东北一路,当是为伏击我回援而设,北平附近只有郑村坝最为合适设伏,我等可于此地反设伏。西南一路,则必经芦沟河……便由他过来吧。”

    张信道:“河上仅有一座卢沟桥,我等当在此置以重兵,对南军予以阻击。”

    朱棣摆摆手,道:“其时,河水早已结冰,何须过桥?我便再大方些,将卢沟桥也交给九江儿,却是不会派一兵一卒镇守。”

    其后,朱棣再与众人商议出兵、守城的诸多细事,直至天露拂晓才告完毕。

    虽然熬夜整宿,但朱棣脸上却没半分疲色,神采奕奕地说道:“众将听令,后日卯时,祭师出征!”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